当前页面: 首页 -创新工作

李晨光创新工作室

时间:2019-05-27           浏览次数:3,680

李晨光创新工作室

做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先行者

       李晨光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以开云登陆入口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晨光为领军人,以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为宗旨,围绕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发、施工体系研发及技术推广、专项施工咨询服务等展开技术攻关的科研团队。工作室共有成员18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

      工作室针对建筑工业化工程技术领域,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的分体式半灌浆套筒、全灌浆套筒连接技术产品、装配式结构施工成套技术产品,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广泛;完成国内第一项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服务与咨询,推广了国内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完成国内最早适用于装配式风电混合塔架的成套装备化技术的产品设计与实施。

 

瞄准行业制高点

超前研发确立“领头羊”地位

      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较现浇施工方式,具有质量更好、施工高效、绿色环保等优势。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曾大力发展过预制装配建筑,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该技术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前后,建研院凭借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领域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对国外预制混凝土技术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敏锐的觉察出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工业即将迎来新的全面发展机遇期。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必须敢为人先,才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在总工程师李晨光的倡导下,建研院果断地在2010年院青年科技基金立项中设立了《预制混凝土结构施工安装工具式支撑系统研究》、《预制混凝土构件灌浆套筒式连接接头设计、实验与应用》两项课题,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装配式相关技术进行研发,并在2013年、2017年一举主编了两项装配式建筑核心地方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奠定了在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先导地位。并提出“以智实力服务客户,以智产品创造价值”(Serving the customer by smartpower,Creating the value by smartproducts)的核心价值观,为合作企业、相关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技术产品。

      2016年至2017年,契合国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建研院将下属的原住宅工程中心、模架技术研究所、钢筋链接研究所整合,对相应人员、岗位和资源进行调整,成立建筑工业化研究所和李晨光创新工作室,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李晨光工作室共主编、参编及审查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17部;完成省部级及各类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课题18项;装配式施工技术工法4项;取得装配式技术相关专利10余项;出版装配式技术专著2部,在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领域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技术引领

带动国内装配式前进步伐

        2016年三月的一天,西南地区大丰保障房工程的建设者从成都远道而来,敲开了建研院工业化所的大门。原来,在当地政策的推动下,成都大丰保障房项目计划在西南地区首次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该项目为国内西南区推行预制率最高,体量最大的装配式住宅项目,但整个西南地区都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实施经验。成都建工施工管理团队经多方询问,了解到建研院在北京市住宅产业化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经验优势,特意前来“取经”。该施工团队通过与李晨光工作室产业化团队为期半个月的学习交流,对北京市装配式项目从设计到实施进行了全过程的了解和调研,最终与建研院签订了技术咨询与产业化专项综合服务合同,合同额1200万。由建研院专业实施五万平米大丰项目产业化施工示范样板楼分包服务,带动成都整体区域产业化技术推广与实施。

        大丰保障房项目24栋单体,高度为30层,结构设计复杂,构件类型较多,装配率达到60%。西南地区针对当地地理条件,需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通风、采光等多项要求,当时北京区域相关装配式住宅最高实施的只有20层左右,主体结构设计相比北京的产业化项目更为复杂棘手。很多结构图纸施工深化设计在北京区域也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工作室的人员从零起步,专注解决实际困难,边工作边锻炼施工队伍,第一层施工用了15天时间,在进展到第四层后,各工种已可以达到完美高效衔接,速度达到6天/层。其他主体施工团队对照建研院的施工方法亦步亦趋、相互学习交流改进,速度最快也只能实现8天/层。

       项目完成后,整个西南地区的业内人员都到现场去参观学习,很多人举起大拇指,“谢谢北京建工,你们给我们西南带来了装配式施工新技术!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的装配式技术发展!”

 

       作为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先行者,工作室深知,尽管预制混凝土结构属于传统的结构形式,但是在当今工业化时代仍然具有进一步深入发展和持续创新的巨大潜力。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如何铺就经济且高效地应用预制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之路,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工作室肩上更为深沉的使命。